当前页面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企业新闻

钢铁行业通过绿色认证(钢铁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)

时间:2024-06-26           浏览次数:121

十大重点节能工程

1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、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、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、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、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、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、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。

2、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 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钢铁、有色金属、建材、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,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。推进钢铁、水泥、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,到2025年,完成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,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。

3、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:更新改造低效电动机,对大中型变工况电机系统进行调速改造,对电机系统被拖动设备进行节能改造。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:对炼油、乙烯、合成氨、钢铁企业进行系统节能改造。

4、在工业领域,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注重推动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。例如,钢铁、有色、化工等行业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,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此外,工程还鼓励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,通过精细化管理,减少能源浪费。在建筑领域,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注重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。

5、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外,还将通过价格机制、税收等政策引导投资。链接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:燃煤工业锅炉(窑炉)改造工程;区域热电联产工程;余热余压利用工程;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;电机系统节能工程;能量系统优化工程;建筑节能工程;绿色照明工程;政府机构节能工程;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。

6、“十二五”期间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为:(1)节能改造工程:包括锅炉改造和热电联产、电动机系统节能、能量系统优化、余热余压利用、建筑节能、交通运输节能、绿色照明等。(2)节能产品惠民工程:加大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力度。

?钢铁行业如何节能降碳

1、钢铁行业的设备升级也是节能降碳的重要途径。企业可以推广新型冶炼技术和设备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;推广高效节能的传动和输送设备,如变频调速、高效减速器等,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设备磨损;推广高效节能的加热和冷却设备,如加热炉、冷却器和空冷器等,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设备温度波动。

2、优化能源结构。粗钢的产能毕竟不能无休止的下降,当控制产能这一措施带来的降碳效果有限时,就需要从钢铁生产过程的能源结构入手来解决进一步降碳的目标。具体分为两种路径,一种是节能技术的使用,另一种是冶炼方式的转变。节能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余热余能利用、绿色化运输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等。

3、KT氧枪——KT氧枪安装于熔池之上的渣线位置,熔炼过程中充当烧嘴,精炼时成为速度达5马赫的超音速氧气喷射器。(2)KT碳粉喷射器——也安装于渣线所在的位置,喷入炉渣的碳粉可减少耐火炉衬的磨损,改善渣起泡质量和提高电弧传热效果等。(3)KT多功能烧嘴——可用于废钢熔化的初期及后期的二次燃烧。

疯狂!投资6715亿!建造氢还原钢厂!

1、韩国钢铁巨头POSCO集团正踏上一段绿色转型的新征程,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30年前斥资121万亿韩元(约6715亿人民币,920亿美元)/,打造一个集氢还原钢铁厂、蓄电池及氢能源为核心的“绿色未来材料百年企业”。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浦项制铁首座钢铁厂成立50周年,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。

钢铁行业降碳路径选择有哪些?

1、优化能源结构。粗钢的产能毕竟不能无休止的下降,当控制产能这一措施带来的降碳效果有限时,就需要从钢铁生产过程的能源结构入手来解决进一步降碳的目标。具体分为两种路径,一种是节能技术的使用,另一种是冶炼方式的转变。节能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余热余能利用、绿色化运输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等。

2、钢铁行业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包括能源管理、设备升级、生产工艺优化、能源回收、绿色供应链等方面,采取有效的节能降碳措施,以实现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、提高企业竞争力,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信誉度。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是节能降碳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
3、严格控制“两高”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。在新增中央投资中,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,严格用地、节能、环保要求,从严控制“两高”行业盲目扩张。今年第一季度,钢铁行业投资同比下降4%,有色、石油石化行业投资增幅同比下降12和62个百分点。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。

4、绿色炼钢技术: 富氢碳循环高炉采用绿色电力、微波预还原和电加热技术,致力于实现近乎零排放的环保目标。氢基炼铁新范式: 氢基竖炉的引入,通过氢还原炼铁,为低碳甚至近零排放提供了可能。资源循环的升级: 提高固废和钢铁循环材料的利用效率,同时拓展生物质资源的再利用,构建循环经济。